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BG视讯|官方网站|我国肝移植 肾移植专业委员会成立

发布时间:2025-10-17 11:30:01    次浏览

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任肝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我国去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器官短缺是主要原因记者葛丹娣通讯员陈旭东王蕊本报讯上周六,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肝移植、肾移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郑树森教授,当选为肝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当选肾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树森院士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器官移植事业逐步融入了世界器官移植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家。这次,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规范我国移植医师人才队伍,降低不必要的临床风险,切实提高患者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的生活质量。我国去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器官短缺是主要原因器官移植被誉为二十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生命科学进展,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器官衰竭的病人有100万-150万,急需器官移植患者约30万。实际上,我国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左右。此外,我国160余家具有一项或多项移植资质的医院,器官捐献移植发展也极不均衡。2014年,70%的移植中心DCD(公民心脏死亡后自愿捐献)移植手术不到20例。浙大一院是我国较早开展DCD肝移植、肾移植的医院,截至今年3月26日,共完成DCD供肝肝移植287例,其中,2014年完成了110例。郑树森院士认为,器官短缺是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与老百姓捐献意识淡薄,或者不知道如何捐献器官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器官移植涉及医疗技术、社会伦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而移植医师对器官捐献移植的经验有限,使得不少移植医师不懂如何鼓励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发现潜在的捐献者。近年,在卫计委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推动下,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仅1-2月,我国公民器官捐献就已达到了381例,共1200个器官,其中,大器官(即心脏、肝脏、肺及肾脏)937例。在郑树森院士看来,我国公民器官捐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说,以交通意外为例,我国每年有6万-7万人死于交通意外,若这些人中有60%-70%的人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那是一组怎样的数据?这还不包括因脑溢、中毒等原因导致的死亡人群。器官捐献,关键在于改变民众的观念。要让民众意识到,器官捐献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脑死亡后捐献的器官质量最好相比DCD,郑树森院士更看希望我国能提高DBD(即,公民脑死亡后自愿捐献器官)的比例。他说,当一个人的心脏停跳时,他的肝脏、肾脏等各个器官的细胞就会因缺氧而受损,这不仅加大了移植的难度,也影响了移植后的效果。如果以脑死亡为标准,捐献者各个器官的质量就会好很多。在西方国家,DCD的比例仅占20%,而我国却占了40%以上。“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并达到较长的存活率,需要经过免疫耐受排斥、感染,以及新器官的适应等重重关卡,只有每个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都训练有素,才有可能将充满大爱的捐赠者的价值最大化。否则,可能造成器官浪费。”郑树森院士说。目前我国器官分配遵循三大原则,病情原则(相关医师会做专业的器官评分)、就近原则(器官优先由当地医院分配)、年龄原则(孩子优先于老人)。对移植医师来说,在器官相对短缺的事实面前,特别要用好来之不易的器官。这次成立肝移植、肾移植专业委员会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承担相应专科的医师队伍的组织建设、管理、培训、援助,制定行规、行约、诊疗规范、专科医师的准入以及专科医师资格认证等工作,从而快速提高器官移植专科医师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器官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